《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老子其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耳冉,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的史官。但《史记》同时也记载了不同的传说,说:“世莫知其然否”,没有肯定的结论。
《老子》书分上下两篇,上将道经、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老子》书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以道为宇宙的根本,阐述了道的本质、特点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认为万物都生于道;道是没有形象,不可被感官感知的;是不断运行变动的,有着自己的规律,道虽产生万物,却不占有和主宰万物,是自然无为的。《老子》的哲学体系,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要了解中国哲学不可不读《老子》。
《老子》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道是“周行不殆”,变动不居的;书中列举了许多对立的方面,如阴阳、祸福、有无、难易、前后、长短、高下、生死、强弱、损益等等,说明事物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且认为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但老子过于夸大了事物转化的必然性,并且较多地强调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由强大走向灭亡这一面。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一个“反”字来概括道的运动,用一个“弱”字概括表述了由此引出的“柔弱胜刚强”的人生信条。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的状态,是天地的开端;有名的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保持无欲的状态,以观察道的奥妙;常保持有欲的状态,以观察道的运行边界。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玄妙的。 玄妙而又玄妙,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注解】道:宇宙的本源与规律,超越言语和概念。
名:名称、概念,是对事物的界定和描述。
常:永恒、恒常不变。
无名:无具体形态和名称的状态,指宇宙初始的混沌。
有名:有具体形态和名称的状态,指万物生成的根源。
妙:奥妙、精微的本质。
徼(jiào):边界、端倪,指道的运行范围和表现。
玄(xuán):深奥、幽远,难以捉摸。
核心思想:本章开宗明义,指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终极实在,无法用普通的方式定义或描述。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态,同源而异名,共同构成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
深层含义:强调道的超越性和辩证性。无欲与有欲是观察道的两种视角,无欲能体悟道的本质,有欲能观察道的运行。二者相辅相成,揭示宇宙的奥秘。
现代启示:提醒人们超越表象和概念的限制,以开放和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在追求知识和欲望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虚静,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本章总结:第一章是《道德经》的总纲,奠定了全书的哲学基础,强调道的不可言说性和无与有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从超越常规的视角理解宇宙和人生。
【英文】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The nameless is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things.Ever desireless, one can see the mystery.Ever desiring, one can see the manifestations. These two spring from the same source but differ in name;this appears as darkness.Darkness within darkness.The gate to all mystery.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登录后,继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