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抄与批判

作者: 钱穆     发表日期: 2025-01-13 

读后感

看完该书让人看到一位狭隘、知识面欠缺的钱穆,在夹叙夹议中常发表主观观点,钟情汉唐,贬低隋宋。不推荐钱穆的历史书。

书中诸多漏洞、错误,摘抄和评判如下。

封建制度

“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



Uncle K:中国这么早结束了封建制度吗?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以封建主占有土地,农民(或农奴)对封建主有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且需要为其提供劳役和贡赋为主要特征。

在政治上,封建制度通常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即天子或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或贵族,这些诸侯或贵族再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下属,形成层层分封的等级制度。

经济上,封建制度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耕作,并承担缴税等义务。

根据封建制度的通俗解释,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土地归国家所有,似乎终结了封建制度。其实不然,汉、明、清仍然分封制。

所以说秦汉以后推翻了封建制度,不准确。

汉代“士人政府”

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辛相,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举而来。 并不是由其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有什么关系,或者是大军人大富人,才爬上政治舞台。

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 “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Uncle K: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或凭借深厚的学识背景而登上政治舞台的,没有必要过誉汉朝,偏袒汉朝。

田赋和商税

现在再说,此一公私分税的制度,在开始时也频合理。因耕地多,田赋是大宗,而山林池泽的商税只占少数。

把大宗归国家,小数拔归皇室,这也并非皇帝私心自肥。但战国以下,盐铁之利逐渐膨大起来,社会经济情形变了,山海池泽之税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

这一转变,是开始定制时所不曾预料的。正如清代末年,并不知商埠对外通商关税之逐年增添,却把此事让给外国人去管,后来遂吃了大亏。 商税渐渐地超过了田租,于是少府收人,反而胜过了大司农。

政治专政

论在经济政策上,都曾发生了毛病。皇室和政府的关系,终究发生了冲突;选举制度,到底造成门阀新贵族;

经济制度、兵役制度都没有弄好,都出毛病了。但我们不能因此一笔抹杀,说汉代并无制度,或说一切制度只是专制与黑暗,这是我们必该再三申说的。

此下魏晋南北朝,始终没有像样的政府,因此也没有像样的制度产生,直要到唐代。但唐代已不是汉代的老样子,老制度,它又换了崭新的一套。 直要待唐代的新制度又出了毛病,宋代又再换一套。此下明代,清代也如此。

只因我们此刻不看重历史,不研究历史,所以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政治都是一样,都只是专制两字已可包括尽了,其实是不然的。

Uncle K:钱穆的思想多半是保皇派,如果能吸收一点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深度可更进一步。 秦由公元前260年统一中国,这比现代西方国家提前了上千年。然而中国失去了先发优势,在这片土地上重复着朝代更替, 重复着“造反、建国、强盛、衰落、灭亡”的历史轮回。

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的权贵和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权力传承的问题。 而西方列强在统一之后,很少内战。因为其公平合理的政体和国体,以后很难有内战。

中国历史的怪圈,非常遗憾,在5000年之后,依然没有解决。 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只说明一点:华夏儿女在和平的环境能发挥出无穷的潜力。 比如遭受钱穆贬低的宋朝,正是因为其无能的“中央政府”和最差的“地方政府”,造就了宋朝领先的科技,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

所以,不用吹捧帝王,更不用歌功颂德,一将功成万骨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只要帝王不折腾,中华儿女自会奋发图强,中国必然强大,这才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中隐藏最深的历史规律。

法制

但中国传统政治,仍有一大漏洞。在唐代,也并无皇帝绝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领下诏书之规定。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
Uncle K:所谓留有变通之地,非法制罢了。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头台,或限定他不得为种种活动。 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此是刘神之批评武则天的话,而刘祎之因此遭了杀身之祸。

革命和制度

任何制度,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目革命。 一面既否定了传统制度背后的一切理论根据,一面又忽略了现实环境里面的一切真实要求。

所以我们此刻的理论,是蔑视现实的理论。而我们所想望的制度,也是不切现实的制度。

Uncle K:钱穆铁定保皇派,脑子里装不了新思想。享受着旧社会的红利,不理解革命,不理解国父孙中山之追求,对西方民主共和用脚投票。 截图

科举制度

节选书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论述:

故此制又称科学制。自至清,此制推行勿辍。

唐代的科举,其实还是由汉代的选举制演变,而我们此刻则称之为考试制。

唐代的制度.....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

如唐代一切制度,也多半是由南北朝演变而来,有其历史渊源,亦有其传统精神。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

Uncle K:众所周知,隋朝开创了科举制。钱穆避隋朝不谈,大谈汉唐南北朝的科举,不知是不了解隋朝还是欲盖弥彰抹黑历史? 截图

汉唐经济

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种限制。

其下层贫穷的,政府却并未注意到。纵说汉代田租是很轻的,但农民并未得到好处,穷人还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卖为奴。 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

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

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

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近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

罗马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宋,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但专就中国史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唐代穷兵黩武,到唐玄宗时,正像近代所谓的帝国主义,这是要不得的。

我们只能说罗马人因为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并且从此不再有罗马,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

Uncle K:我竟无力吐槽,不屑跟他讨论。不过,还是说几句吧。罗马灭亡之后,欧洲发生了什么??

汉唐之后,无为而治的宋GDP占全球20%,宋词不输唐诗汉赋,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意义深远。元,两次攻打日本,唐没这魄力。 明,郑和七下西洋,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世纪,唐缺少海洋意识。清,版图一度是最大的,一度让西方的白银哗哗流入中国。

汉唐不是中国历史的高点,更不是拐点。中国的拐点是明朝终止下西洋活动,搞禁海、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 “唐之后有宋还是中国”这不值得骄傲。

中国上下5000年,重复中朝代更替,重复着内战。5000年没有解决传承问题,幼稚,这才是中国历史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己,并未能通揽大局,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然而也有其因缘来历,我们仍不能过分来责备宋人。

Uncle K:钱穆赤果果抹黑宋朝!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钱穆与陈寅恪都是“近代四大史学家”,差距如此之大?



宋一点都不贫,相反,很富。宋朝的商品经济比唐朝、明朝和清朝更为繁荣,海外贸易十分兴盛,与唐朝、明朝和清朝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英国麦迪森估算出宋朝公元1000年的GDP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宋抵抗蒙古入侵11年,这是蒙古铁骑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何来最坏的兵制之说?

帝国主义

帝国必然有他的征服地,征服地不蒙本国政府平等的统治。譬如英国在香港以前在印度,都是派总督,法国在安南也是派总督,对这些征服地另外管理。这才叫帝国主义。

美国人不愿菲律宾加人联邦,但亦不愿派总督去统治,因派总督就变成为帝国了。

Uncle K:帝国主义的特征是一个国家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对外扩张,控制其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市场,以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霸权。 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符合帝国主义的特征。美国把菲律宾当作殖民地来管理,虽然麦克阿瑟的TITLE不是总督,但不影响美国是帝国主义。

革命

几千年的皇帝打倒了,政治变了新花样,但无论如何,不得不先求国家之统一。

要求统一,便要中央集权。但中央威信如何能建立,这就成为辛亥以来政治上一个大问题。我们若拿不出一个为全国人民共尊共信的东西来,这工作自会感觉到困难。 而且建立中央,同时又须顾及地方,这不是更困难了吗?

Uncle K:你不懂!

附历史学家对钱穆的批判

钱穆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例如不懂地理却进行地理考据,导致作品荒谬;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著作中出现的大量毫无依据的主观臆造,以及一些无可争辩的事实性硬伤,如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美国立国精神的解读存在误解。



上一篇: 汪精卫传 下一篇: 中国阶级


评论



来个昵称?



   主页   关于本站   免责声明   联系站主   投资记录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