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摘抄
作者: 杨继绳     发表日期: 2025-01-03
读后感
该书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了阶级的变化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地位、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社会阶层分化、阶层矛盾、阶层流动与固化等社会问题。
这种全面性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阶层结构。
启示: 改革开放后,实现阶层跨越的主要方式是读书和参军。现在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似乎很多,但总体难度不断在加大,归结一点,尽力占有生产资料。
推荐指数 ****
不平等
社会上的各类人等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生活。社会人群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间是不平等的。 宇宙间没有平等的事物。平等只能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能量在宇宙间均匀分布,即整个宇宙处处温度相等,那就是宇宙的死亡。 处处温度相等就没有风雨雷电,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阳光温暖。
这是一个熵值最大的状态。这就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休斯所描述的“热寂”状态。
阶级和阶层
阶级划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把人们划分为一些大的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
//Uncle K:阶级是根据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来划分的,想办法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
阶级划分的限定是,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状态:某些人占有社会资源,另一些人不占有社会资源。前一部分人凭借他掌控的资源对后一部分人进行剥削。
也就是列宁说的,“一能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一个阶级就是一群人,他们共享同一类型的市场机会。影响阶级行动有三个因素: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
马克思把人们分为有产者和无产者。韦伯认为在马克思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还可以有很多分层。
韦伯认为决定人们社会分层的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应该至少还有两个因素:权力因素和地位因素。 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由他所处的 “市场机会” 所决定。地位实际是一个人拥有多少“观众”的社会声望。
如果处于同一阶层的人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愿意为这个阶层的共同利益而采取自觉的行动。 那么,这个阶层的人就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阶级意识。一个阶层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后,就成为一个阶级。
社会上不同群体的人们占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Uncle K注,包括生产资料>、权力资源、知识文化资源)的不同,这就是不平等。 不平等的状况使得有相似地位的人群成为阶层。这些阶层使社会成为一个等级系列。
同一等级层次的人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追求,甚至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子;这个圈子的人的利益和追求与另一层次的人们的利益和追求相异,有时会发生冲突。
人们在社会中的许多政治行为源于他所处阶层的共同利益。处于上层的人们总是想寻求社会稳定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他们如果用强制的办法保障稳定,就会激化矛盾,从而出现与其目的相反的效果,缓和阶层冲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而处于下层的人则希望在社会变迁中得到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但革命式的社会变迁不仅要以一两代人的社会动荡为代价,还会造就一个凌驾于他们头上的超级权威,使民主成为“奢侈品”。
“自在阶级”是指其成员处于同一种社会地位,但对其共处的情况没有知觉。 “自为阶级”是其成员意识到了共同利益,并且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行动。
也可以说,自为阶级,就是有阶级意识的阶层。自在阶级和阶层的概念相似。自为阶级是自在阶级发展起来的。
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是指由生产关系所规定的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对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并且有着为谋求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意向。 它是某个特定的阶级并排斥其他阶级的那种感觉所构成的主观因素。
阶级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功。“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整个社会阶级结构重新组合,财富、权力重新分配,声望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使得数以百万计的上层人士被强制性地打入了下层,数以亿计的底层人士得以翻身。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一次巨大的社会阶层流动。这是一次突变性的整体流动,但没有形成社会流动机制。
权力
权力,是一个几乎和人类社会一起延生的充满魅力的社会现象。美国多阿道大•贝尔认为,权力也许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性爱的起源最早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一个人要服从另一个人?为什么一群人要服从一个人?有四原因:强制、收买、威望、说服。
德国学者麦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几乎垄断全部资源,国家权力无所不及。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和制度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变化,社会分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一个上升阶级的利益与现有的统治阶级利益相抵触时,阶级冲突就开始激化了。
如果上升阶级取代了原有统治阶级的地位,社会结构必然重新组合。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被推翻,出现了在中国共产觉领导下的四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广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阶级被纳入城市小资产阶级。
1956年,中国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制度变更,农业集休化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只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1978年以后,中国又进行着一次更为深刻的制度变迁,这就是将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以来,过去的整合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行政整合力量大大削弱,社会正在探索新的整合模式。
总的趋势是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过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性整合是社会整合的基本特征。 但是,整合模式的转变将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过程,在过渡过程中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摩擦。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完全由行政力量配置资源转向了主要由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国家统管一切、包揽一切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 “解放了社会”,社会活力得到了空前的进发。
这正是三十年GDP年均增长9.8%的主要原因。但在权力制衡方面的制度创新却乏善可陈,上行下效,各级的权力都缺乏制衡力量。
农民
在计划经济休制下,发展重工业的资金主要靠农业积累,城市的粮食靠农村生产,发展轻工业的原料靠农村提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穿了,就是让农民承受着上述各项沉重的负担,承担着国家工业化的成本。
为了让农业这个“基础”不动摇,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怎样才能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呢? 户籍制度就是一个重要手段。户籍制度使人口不能流动,在亲戚家过夜也必须到所在地的公安局派出所登记。
这把城市和农村分割成两种经济、两种社会、两种人群、两种生活方式。城市户口” 和“农村户口” 是两种不同的身份。
工人和干部
在人事管理中,工人和干部是两种不同的编制。干部编制属人事部门管理,工人编制属劳动部门管理。这两种编制是不能跨越的。
工人编制的人很难进人干部编制,干部编制的人除非犯了错误,是不会转入工人编制的。
这种情况在军队里也很明显,干部和战士的界限也不能逾越,当了排长才进入干部系列。 服役期满,干部转业,到地方还是干部身份,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来的,都可以吃商品粮。
战士复员,原来是工人的还回去当工人,原来是农民的还回去当农民。
什么人才能够进人干部编制呢?上学是主要途径。 只有在正式全日制学校毕业的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在按国家计划分配到工作单位以后,才能够取得干湖身份。
知识分子
数千年来,中国是王权支配一切的社会。王权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分子像其他各类人一样,只能是王权的奴隶。
春秋战国时代,在各国争锅的局面下,由于仅靠暴力建立起來的权力雅以服众,需要“道”对权力赋以合法性和号召力,所以王侯对知识分子比我尊重。
毛泽东晚年曾多次以肯定的态度讲到秦始皇 “焚书坑儒”,认为秦始皇只坑了几百人,而我们比秦始皇 “坑”的要多得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几乎所有的高知大儒、学者专家都自觉地或被迫地放弃了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没有这样做、并且保全了性命的只有梁激溟、陈寅怡等极少数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地位极其低下,他们自嘲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排在地、富、反、坏、右、资产阶级、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可教育好的子女之后。
农民问题
什么是农民问题呢?农民问题的症结是什么?
从浅层来说,农民问题是指农民收人低的问题,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这么说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 从较深的层次来说,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农民太多,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过大。
前面在对农民收人的分析中已经谈到,由于非农产业的人口比重太小,购买食品的总价值就小。 而参与这部分总价值分配的人太多。这是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清华大学教授泰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常以世界耕地的7%养活了进界人口的21%而自豪,却很少提到其另一面: 以世界上40%的农民仅仅‘养活’世界上7%的 ‘非农民’〞〞。所以,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是减少农民的数量,也就是让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民是种粮食的,但中国农民,总是食不果腹。 僵死的管理制度是农民挨俄的原因之一。每个生产队种什么作物都要得到上级批准。上级不了解情况,常常是瞎指挥,使农民的汗白流。
农民每天干什么、在哪块士地上干,都必须由生产队长安排,每天早上都集合在村头大树下等着队长派工。 在分配上又是吃“大锅饭”,劳动效果和个人收益没有关系。除了参加集体劳动以外,他们不能自主劳动来寻找食物和增加收人。
改革以前的农民状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贫穷,饥饿,没有人身自由。
农业积累工业建设的资金,其主要方式就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什么叫“剪刀差”?
就是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交换时,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它的价值。
农民分化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仅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农民自身。过去农民被集体紧紧地拴住,不能离开士地。 现在农民完成了责任田上的作业以后,多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农民自己创造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为取消各种票证创造了物质条件。粮食多了粮票就不起作用,逐渐废除。
干部身份
在人事管理中,工人和干部是两种不同的编制。干部编制属人事部门管理,工人编制属劳动部门管理。 这两种编制是不能跨越的。工人编制的人很难进入干部编制,干部编制的人除非犯了错误,是不会转人工人编制的。
这种情况在军队里也很明显,干部和战士的界限也不能逾越,当了排长才进人了干部系列。 服役期满,干部转业,到地方还是干部身份,不管是农村来的还是城市来的,都可以吃商品粮。
战士复员,原来是工人的还回去当工人,原来是农民的还回去当农民。
论证经济学
论证经济学就是专事对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进行论证。当中央领导人提出某种看法时,他们就立即引经据典,说这一看法如何科学,如何有根据。 如果领导人的看法不完善,不圆满,研究者就费尽心机地从内容上加以充实,从理论上加以润色。
把领导人的思想火花、只言片语加以理论化,使之能自圆其说。所以论证经济学又称“圆学”。 之所以能称为“学”,首先要求研究者熟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奏折经济学
奏折经济学,是以揣摩到的中央领导人的意图为出发点,以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为归宿。 经济研究为中央领导人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是无可非议的,也应当有一部分学者专门从事对策研究。
资本
资本是贪梦的。这种贪梦性用经济学的语言可表达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面前,资本是没有人性的。 驾级资本,就是建立一套制度体系,即使资本能此较充分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又能限制其分梦性对社会的危害。
案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