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以色列简史》摘抄
作者: 徐新    发表日期: 2024-09-09
读后感
一部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建国过程以及犹太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性格、文化、智慧和财商。犹太人 的团结、底层生活经历和传承助力他们走上跟金钱打交道的道路。《塔木德》是以色列文化、性格传承的纽带,内容不断丰富,像中国的儒家文化。
不同的是《塔木德》传承了各种成功的赚钱经验和生活经验,而儒家文化耻于谈钱,推崇士农工商,塑造了封闭的中国朝代和古人。
推荐指数 ***
死城
公元70年至73年,900多名犹大人固守城堡抵抗了上万名罗马士兵轮番进攻,创下了一个惊人的守城奇迹。 公元73年4月,马盛达城内的犹太人知道,已经不可能再坚行下去,如果落在罗马人手里,可能最舒服的死法是钉死。
所以他们用抽签的方法选出10个男人,这10个男人先将其他人杀掉,然后自杀。 这期间有两名妇女带着5小孩子跑了出来,找到罗马军以,讲述了这起修烈无比的集体自杀事件。
罗马人屠杀犹太人
为了让犹太人彻底死心,哈德良宣布,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修建一座罗马的城市,并盖一座罗马的神殿。
这件事给犹太人的打击很大,但紧接着的打击更大、更多。罗马突然宣布不许在耶路撒冷有阉割的行为,这当然是针对牛羊等牲畜的,可这个方案最缺德的是还把禁止犹太人施行割礼算在内。 大家知道,割包皮这件事不仅是个文明的男性保健行为,更是犹太人跟上帝的约定,是崇高的宗教事务,所以罗马的禁令简直是对犹太人最大的侮辱。
不久,哈德良又宣布,犹太人不许阅读犹太 法典,防止看了学坏。经过这几件事,犹太人再次爆发了。公元132年,犹太人又发动了规模浩大的起义,激愤的犹太人甚至一度夺回了圣城。
不过,毕竟实力相差太远,经过2年多的鏖战,罗马军团采取围城的老打法,再次攻陷耶路撒冷。
这一次,被激怒的罗马人不再客气,屠杀的犹太人超过50万。新进入耶路撒冷的罗马军团加紧了城市建设的速度,要让圣城彻底消失在地球上,并宣布犹太人以后到全世界各地流浪去,永远不准再回到这里。
为了彻底消除犹太人回家的念头,在圣城废墟上新建立的罗马城市不再叫罗马的犹太行省,而是起名为“巴勒斯坦”。 公元7世纪,当时仍然是犹太人主要生活区域的中东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日后发展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突然兴起,并迅速传播。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不仅是中东历史上一件较为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事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事件,中东文明的发展方向从此改变。 一向以游牧和经商为主要生活手段的阿拉伯人由于伊斯兰教的皈依开创了中东地区由多种信仰向一种信仰转变的新时代,从而彻底改变了阿拉伯半岛,乃至整个近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
巴勒斯坦来源
为什么叫“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有个长篇的来历。根据《圣经•旧约》中的“士师记篇”,犹太人有个大力士叫参孙,他能徒手撕裂一头雄狮。
参孙的成名活动就是率领犹太人反抗腓利斯人的进攻,因天生神力,腓利斯人一直拿他没办法,后来买通了他身边的女人,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美人计干掉了参孙。 参孙死后,犹太人受了好长一段时间腓利斯人的凌辱。所以在犹太人心目中,腓利斯人正是万恶的仇敌,而“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是希腊人对腓利斯人居住地的称呼。
现在大家知道罗马的犹太行省被改名为“巴勒斯坦”的用意何其狠毒了。这一刻开始,犹太人正式过上了飘零异乡的流浪生活。
奥斯曼帝国驱逐犹太人
尽管奥斯曼从1517年开始成为帝国和中东地区的霸主,控制着巴勒斯坦地区,但几个世纪以来,土耳其人对那里不闻不问,长期忽视,管理十分混乱,不仅没有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而且导致该地区在19世纪末退化为“荒野”“布满石头的荒芜之地”“废弃的家园”和一片“已经沦为废墟”的士地。 尽管如此,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苏丹却对犹太人的请求迟迟不表态,以暖味的态度对待之。不过,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仍然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因为奥斯曼毕竟是那里的最高统治者。
赫茨尔数次专程前往君士坦丁拜访,包括允诺提供财政援助,帮助奥斯曼发展经济,但是最终还是铩羽而归,一无所得。已经病人膏育的奥斯曼不仅没有向犹太人颁发特许状,允许犹太人回归建设巴勒斯坦,而且还下令驱逐了一部分生活在特拉维夫的犹太人。
犹太人开始认识到只要奥斯曼帝国继续在中东统治,犹太人的梦想就无法实现。赫茨尔不得不放弃努力,把目光转向他处。
犹太复国主义
1897年8月29日,在赫茨尔的倡议和亲自组织下,来自英国、美国、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地区、俄国、德国、法国等其他国家与地区的197名代表齐聚瑞士巴塞尔,参加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
联合国就此成立了一专门委员会(UNSCOP,即联合国安理会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成员由非常任理事国担任,负责提出解决方案。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利用这一机会竭力向该特别委员会陈述在巴勒斯坦进行分治、支持成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重要性。
随着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和反犹政策的大规模推行,巴勒斯坦地区来自中欧地区犹太移民的数量开始增加,仅在1934年到1939年间,移民人数就是以往二十年移民总数的两倍多。
英国接管巴勒斯坦
1922年圣雷莫会议后,英国当局正式接管治理巴勒斯坦,开启了委任统治时期。
期间,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因为犹太移民的进入和国际社会对犹太人建国的支持,与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关系日益紧张,并逐渐引发包括1929年希伯仑屠杀性质的暴力冲突,大有势不两立之趋。
为了探索长期的解决方案,英国政府于1936年成立巴勒斯坦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威廉•罗伯特•韦尔斯利.皮尔勋爵负责,所以该委员会也被称为“皮尔委员会”。 委员会的使命是前来巴勒斯坦调查、走访各阶层人士,评估巴勒斯坦局势和导致暴力和冲突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1936年11月,皮尔委员会到达巴勒斯坦。他们考察了巴勒斯坦不同民族居住生活的情况,广泛听取了犹太和阿拉伯代表的意见。
经过数月的调查,该委员会手1937年7月7日发布了一份404页的调查报告,提出了解决方案,其中还包括详细的地图。皮尔委员会建议,鉴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双方均声称对同一块士地拥有权利,两个民族共同治理这片士地的可能性很小,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分治。
贝尔福宣言
这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展以来取得的最伟大成就。英国政府这一以书信形式发表的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家园事业的声明是一份外交文件,史称《贝尔福宣言》。
《贝尔福宣言》公布六周后,英军统帅埃德蒙·艾伦比将军指挥的埃及远征军赶走了耶路撒冷的奥斯曼帝国守军,数以百计的犹太民众和同英国并肩作战争夺耶路撒冷的战士站在街道两边,目睹了英军隆重的入城仪式。 镇圣雷莫被提上议。
虽然贝尔福没有定义“巴勒斯坦”,但皮尔委员会承认:“要建立的犹太民族家园的土地在《贝尔福宣言》发表时被理解为历史上整个巴勒斯坦地区。〞
这片地区包括今天的加沙、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整个约旦。皮尔助爵及其委员会建议只将其中很少一部分士地分给犹太人,只占全部领士的20%左右,而70%~75%的士地都被分给阿拉伯人。
犹太复国主义的“妥协”
魏茨曼指出,虽然皮尔委员会在报告中用于犹太人建国的土地远比他们预想的少,但是这仍然意味着赫茨尔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
他言简意赅地说,犹太人“不接受才傻,就算只给他们桌布那么大一块地”。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的立场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的传统政治妥协精神,以后的事态发展充分说明这一政治妥协精神对于犹太民族复国大业能够成功实现的重要性。
正是在这种政治妥协中,犹太人的复国大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次大战前夕,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经过分析认识到,英国同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等国即将开战,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将失去对中东的控制,英国最有可能控制中东。
雅博廷斯基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应该开始对英国政治领导人展开游说,让他们相信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一项正义的事业。
分治思想
英国派出了皇家委员会到巴勒斯坦地区进行调查。经过数月的调查和系列的走访,皇家委员会建议把巴勒斯坦地区分割为一个阿拉伯国家、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英国区来代替委任统治,这是分治思想和原则的最早提出。
经过认真权衡,犹太人接受分治原则,但由于阿拉伯人的反对,分治方案终被搁置。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阿拉伯人的不满情绪,于1939年发表了白皮书,对犹太移民的最高限额作出规定,导致英国当局与犹太人的冲突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使得数百万犹太人慘遭屠杀。面对空前的大屠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仅得到越来越多犹太人的支持,而且得到越来越多其他国家人民和政府的同情。
犹太人为什么来到美国?
很简单,他们在欧洲几乎没有未来。他们痛恨压迫他们的统治者,那些统治者剥夺了他们的公民权和经济机遇,并对他们实行集体迫害。
美国人的算盘
美国最初没有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马歇尔领导下的美国国务院长期采取坚定反对犹太人独立的立场。
更让犹太人感到棘手的是,就在联合国大会计划进行投票的前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还以秘密报告的方式建议杜鲁门总统不要支持犹太人。
该报告指出,犹太人没有足够的军事自卫能力,一旦犹太人宣布独立,犹太人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很有可能被卷人这场冲突。中央情报局还预测如果发生战争,“犹太人一定坚持不了两年”。
联合国表决分治方案
犹太人十分清楚自己的下一步目标是在联合国内争取得到支持分治方案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票。
在随后几天紧张的拉票过程中,犹太人的外交艺术和手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现。为了最大限度 地获得支持票,全世界的犹太人都被发动起来,游说所在国投票支持扰太人复国的梦想
在英国政府做出把整个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处理的决定之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利用这一机会,一面竭力向新成立的联合国安理会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陈述在巴勒斯坦进行分治、支持成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重要性,一面积极游说各国政府,希望在犹太人建国问题上得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最紧急的目标是在联合国内争取得到支持分治方案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票。很显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这一努力奏效了。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了表决,结果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该决议。决议实际上以国际组织名义宣布承认犹太民族有建立自己国家的合法权利。
以色列建国
1948年5月14日,随着英国委任统治的结束,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51年前所确立的“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这一目标终于实现。
1948年5月14日,戴维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博物馆的大厅里宣读了独立宣言。
以色列
“以色列”(Israel)应该说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既指一个民族,又指一片土地,还指一个国家。回望历史,“以色列”一词从最初的出现到今天已经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指的是一个人,即《圣经》中提及的一个名为“亚伯拉罕”人的孙子、犹太人“族长”之一的“雅各”相传,在一次与神的角力过程中,年轻的雅各竟然“赢”了,因而被神授予“以色列”(与神角力者)这一名字。
由于后来的犹太人均为雅各的子孙,因此在圣经中均以“以色列”(或译成“以色列人”)称之,“以色列〞遂成为一个民族的称谓。
以色列人在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遵循上帝旨意前往生活的古迦南地区,后来被称为“以色列地” (BrezIsrae/),亦称“应许之地”。自那以后,该地区便一直被视为以色列民族的古老传统家园。 数百年后,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地”真的成立过一个叫作“以色列王国”(theKingdomofIsrael)的国家。 注意,此时的国名有“王国”二字,切勿与今天的“以色列国”混滑。这样,“以色列”一词遂成为一个国家的称谓。
当1948年宣布现代犹太人国家亚新建立时,国名被确定为“以色列国”以表明当代以色列国与历史的传承关系。以色列迷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犹太人国家的名称。
以色列外交
以色列的外事活动能力令人叹服。所有邻国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都与它水火不容,于是以色列与远方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包括法国、美国,以区先前的冤家英国。
1952年,经过谈判,以色列与德国签订赔偿协议,后者同意赔偿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的巨大损失
院外游说
当在捍卫以色列生存权方面最为有效的举动是美国犹太人开展的一种被称为“院外游说”的活动,美国犹太人通过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和立法机构,确保以色列不致受到不公平对待,并促使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发展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一问题上,一个被称为“美国犹太人院外活动集团的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犹太人院外活动集团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一个组织群体,由若干关心以色列安危和亲以色列的团体构成,其核心是1954年组织起来的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
作为一个唯一以开展游说活动为宗旨的院外活动组织,该委员会一经成立就展现出超强的能力。它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各个层面上对立法机构和政府领导人进行游说并施加影响,力保在涉及以色列问题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有利于以色列的利益。
一年以后,另一个亲以色列的团体出现了,这就是美国主要犹太组织主席团会议。随着时问的推移,美国主要犹太组织主席团会议扩展了它的规划,成为准美国犹太总机构。这两个机构加上日后成立的其他亲以组织,共同构成了美国犹太人院外活动集团。
金钱崇拜
“生存需要金钱”的法则,迫使犹太人不得不较多地考虑获得金钱的渠道和办法,并导致犹太人对金钱的一种特殊崇拜。
史学家杰拉尔德•克雷夫茨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没有钱,犹太人在敌人面前就没有任何护身之物。〞一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论断是正确的。
脱离土地、脱离农业,成为欧洲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个主要居住在城镇中的民族群体。失去了土地依托并脱离农业的犹太人,自然会集中到农业以外的经济领域,于是手工业和商业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行业。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说的“记住,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的观点是正确的。由于放货业在包含高风险的同时也包含高回报,
而除此以外又很少有其他职业能确保犹太人获取所需的收人,因此,许许多多的犹太人都被吸引到这一行当中来。犹太人的理财、生财、发财、积财的本领由此而来,并经世代承袭终于发展成为犹太人的第二本能。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放货业有利可图,为什么中世纪的教会要禁止基督徒从事这一职业呢?答案得从当时基督教会对放货业的定义中去寻找。 用现在的观念说,所谓放货业实际上是一种金融活动,它通过资金的借货收取,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和进一步发展,保院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然而,当时的基督教会却不称之为“金融活动”,而将其论为“高利货活动”,并从当时的伦理观出发,把通过借贷收取利息的活动一律视为罪啦,严令禁止基格徒从事任何放贷取息的“勾当”。
塔木德
《塔木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书,而是一种传统。《塔木德》启迪犹太人的不仅是他们应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应如何思考。通过对《塔木德》的学习,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经常性地锻炼自己的敏镜,他们的智力从孩提时就变得异常突出。
事实上,犹太人所具有的那种不同寻常、不可思议的智慧和精神洞察力,不是源于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源于《塔木德》式的思辨。
《塔木德》为犹太人恒久学习提供了一个蓝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为学习而学习可以说就是犹太人学习《塔木德》的最根本动因,因为专心致力于研究上市的律法被认为是每一个犹太人的权利和义务。
犹太思想家阿哈德•哈姆称之为“内在律法,具有道德意义的律法”,学习《塔木德》是犹太人通向“圣洁”之路的途径。
最后,《塔木德》还是一部文明的法典,一部在随后一千五百佘年指导犹太人生活的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