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李约瑟传》摘抄
作者: 西蒙·温切斯特    发表日期: 2024-07-09
读后感
一个英国人为了研究中国科技史,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搜集资料,向中国的研究机构捐献文献、科学仪器,这是什么精神? 一个大学教授为了解答一个疑问,抛开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研究中国科技,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剑桥全面支持他"不务正业",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了解外国人对中国的评论以及在19世纪之后没有跟上世界的原因。
推荐指数 ****
科技为何停止了进步
李约瑟自己的研究显示,中国人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索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为什么好长一段时问以来又停滞不前? 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他,让他坐立难安。就算他在昆明等地看到今日中国人让人佩服的努力成果,该问题仍荤绕在心,挥之不去。
这个问题,是两年前他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来信信纸边上,信手写下几个字的延伸: “科学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或许在好几百年前有某些事情发生,把早期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给破坏了。李约瑟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他将找出其原因何在。
后来,这个问题变成了著名的 “李约瑟问题”。 这个问题将重定义中国以及中国的历史;同时,对全球学术界而言,这个问题也将李约瑟其人带来新的评价。
之后,李约瑟在中国又多待了十八个月。当告别中国时,他一共访过两百九十六所中国的研究所、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并安排递送数以千吨计的仪器、化学药品及科学期刊。 他也以求知若渴的态,持续阅读了他收集到的数以千计的文件;他确信这些文件将增进对中国的认识。
他在中国停留的最后儿个月里,花了大部分时间给支援中国科学的单位打下基础;该单位享有外交特权,可在他离开后,继续运作无碍。
停止进步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些人的结论就只是:中国停止了进步。中国绝对可能有更多的成就。 譬如汉学家伊懋可 ( Mark Elvin ) 指出,如果中国人拥有“像欧洲人不断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可能在十七世纪就制造出高效率的纺织机。
至于想要制造蒸汽机,难度可能能稍大,“但对宋代就会制作双动式活塞火焰发射器的民族而言,那应该也不构成无法超越的困难。 重点是:没有人尝试去做”。至于 “为什么中国人不再尝试”这个问题,汉学家争辩不休,直到长城崩塌化为沙尘为止。
有人说那是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让聪明年轻的中国人向往的商人阶级。 许多世纪来,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而非进入一个追求竞争与进步的不存在的世界。
少了这样的驱动力,自得自满就成了主流,结果创意萎缩,平庸也成为常态。 还有其他人指出,中国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长期以來都维持着一个同文同种的群体:反之,欧洲则经常充斥者相互冲撞、争战的人民与国家,共同塑造了数百年来的竞争野心。
如果说意大利想要制造优于法国的大炮,他们就得想办法提升技术达到那一点。如果英国的航运装备比德国发明得更先进,他们在海上就能占到更大便宜,德国 也就必须努力改善,以便跟进。
剑桥支持研究
不是每个人都以同样冷静的态度接受这个计划。 有一小群怀疑主义者很快就指出:李约瑟身为剑桥大学专任教投,仍有授课的费任,那也是他领学校薪水该做的事。
一些学院交谊厅里的老教接认为,与其写本有关中国的书,他更应该专心于大学部的胚胎学授课,以及继续他一九四二年离开学校、前往重庆之前六年的生化学研究,探讨肌醇这个有趣化学物质的與秘。 他如果能停止瞎搞那些他不够格、因此也与他无关的事,对大家都好。
幸运的是,持这种严厉态度的人属于少数。不到几个星期,李约瑟对中国的兴趣已得到学校的正式承认:他获得许可只需讲授生化学一门课,不再需要担负指导研究生的麻烦责任。 这还是一项小型胜利。儿周后,他又取得了另一项胜利:学校告知,他什么课也不用上了,甚至也不需要在生化系露面。
他可以整天都待在他的学院里,专心进行他的写书计划。他的兴院同事之所以达成这样的共识,要要归功手他表现出來的坚持不懈的态度。 每个人都突然领悟,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这位非凡之士都会想办法完成他的杰作。再者,如果该书最終完成,也将给学校带来荣誉。
因此,把给十九岁的大学生讲授复杂的克氏循环这种琐事夹在中间,从而妨碍该计划的进行,可是愚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