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性格》摘抄

作者: 梁晓声    发表日期: 2024-12-18 

读后感

因为书名看了这本书,书中按时间线罗列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书籍,陈述了一些事实和观点。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性格没有明确的详细的结论, 可能支离破碎的散落的一些章节中。

书名和作者名不符实,书中略有价值的段落摘抄如下。

推荐指数 *

外族统治“元短清长”

何以清灭明后,在不甚长的时期内就基本稳定了统治局面--靠的不仅仅是镇压。而元灭宋后,对汉人全无德政可言。 故清比元的统治期长久得多。镇压与怀柔并举,努尔哈赤的后代们,在此点上比成吉思汗的后代们略胜一筹。

阶层文化

古今中外,所谓文化,确乎的,从来都打上阶层的烙印。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乃是--阶层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式微,文化品质的一致性越来越成为大方向。 进言之,即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经济基础不同的人们,在文化方面却越来越难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谓 “上等人士” 未必同时便是文化优上者,所谓“下里巴人。术 必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者。而大多数人,只要愿意,不但是文化受众,还完全可以是好文化之提供者、传播者。

胡适“立论总要公允”

这我真的要感激胡适。他那句“立论总要公允”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很深。他似乎在此话之前或之后还加了“要厚道”三字。 他的话并非针对历史研究,而是指人与人辩论甚至论战时的态度。

他们是对个人修养有很高自我要求的人,认为旨在以文字为武器一心“击毙”论敌的粗暴辩论态度是不可取的,属于江湖上的暴力崇拜行径。 智哉斯言,君子者胡适!窃以为,对待历史,尤当立论公允;厚道的眼光,反而会更接近史实一点儿。





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对中国影响最悠久和深远的是“君子”文化。“君子” 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智” 非指心机能力,而是指理性。 孔子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传播好人文化而实现其对于好社会的理想。

胡适自荐“驻日大使”

在日军大举侵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之际,现代民主启蒙思想家胡适,向当局有关方面呈文,一反不染官职的清流之志,自荐要当 “驻日大使”。





文学改良

“文学改良”运动之初,胡、陈实为一人的两种表情,“胡表情”的善意温和,有利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陈面目”的瘭凛正气怒目如炬,每令攻讦者有所顾忌。

“文学改良”之“文学”,远非小说诗歌之狭义,实际上使汉字的功能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突变,产生了可以说是三干年未有的飞跃。

它使汉字在识听读(包括说)写四个基本方面,能较容易地普及底层民众--文言文时期,不识字的底层民众的文化悲衰在于,连掌控他们命运的官员及文人们的话语也听不明白。

上一篇: 全球帝国 下一篇: 迦太基启


评论



来个昵称?



   主页   关于本站   免责声明   联系站主   投资记录   公众号